北京豪辰博物科技有限公司 欢迎您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手机移动端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医文化
香榧巧生西施眼 沉鱼化作西施舌
0
发布时间:2018-07-19 浏览数:1997

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夕阳西下几时回?


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小园香径独徘徊。


这首《浣溪沙》是晏殊的代表作。亭台依旧、夕阳西下、春残花落、家燕归来,司空见惯的意象中,抒发了作者悼惜残春之情,表达了时光易逝,难以追挽的伤感,充满了哲理意味。《浣溪沙》原为唐代教坊曲名,本意为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。据南朝宋孔灵符《会稽记》载,“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,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、郑旦,先教习于土城山。山边有石,云是西施浣纱石”。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,她天生丽质,秀美出众,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。西施忍辱负重、以身许国的故事更为百代传唱。有两味中药,一名榧子,一名西施舌,与西施有着不解之缘。


榧子


榧子


“彼美玉山果,粲为金盘实;瘴雾脱蛮溪,清尊奉佳客。客行何以赠?一语当加璧;祝君如此果,德膏以自泽。驱禳三彭仇,已我心腹疾;愿君如此木,凛凛傲霜雪。斫为君倚几,滑净不容刮;物微兴不浅,此赠毋轻掷。”杭州父母官苏轼送别郑户曹时,写下了这首《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》。在诗中,苏轼劝勉郑户曹如榧子一样既有济世功用(美味脍口,去三虫、行荣卫、疗治心腹之疾),不使恶人进道,勿以善者退志,又要像挺立的榧树,无惧风雪,不怕挫折。在苏轼的笔下,榧子既美味可口,又可治疗疾病,榧树还具有“凛凛傲霜雪”的品质。如此尤物,还和美女西施有一段故事呢!


相传,在将西施送到吴国之前,越王勾践对西施和郑旦进行培训,培训结束后,对她俩进行考核,考核的题目,是如何将榧子打开。结果,郑旦将榧子打得粉碎,而西施找到榧子壳上的两个突兀点,用手指微微一按,壳子就开了。后来人们把榧子上的两个突兀点叫作“西施眼”。由于按住“西施眼”翻开榧子时,会发出清脆的响声,所以俗称“打榧子”。在《红楼梦》第二十六回中,贾宝玉去潇湘馆找林黛玉,看见林黛玉在念情诗、伸懒腰,就笑道:“给你个榧子吃,我都听见了。”


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的榧子,为红豆杉科榧树属植物榧的果实,榧子营养丰富,含53.4%的脂肪油,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4.9%;榧子味道甘美,有一种特殊的香气。南宋诗人何坦曾写诗称赞榧子的美味和养生作用:“味甘宣郡蜂雏蜜,韵胜雍城骆乳酥。一点生春流齿颊,十年飞梦绕江湖。银甲弹开香粉坠,金盘堆起乳花圆。乞君东阁长生供,寿我北堂难老仙。”


除食用外,榧子还是常用的中药,又名彼子、榧实、柀子、玉山果、赤果、玉榧、香榧、野杉子,性味甘、涩、平,归大肠、胃、肺经,具有杀虫消积、润燥止咳的功效,用于肠道寄生虫病、小儿疳积、肺燥咳嗽、肠燥便秘、痔疮的治疗。《神农本草经本经》记载:“(榧子)主腹中邪气,去三虫,蛇螫。”《食疗本草》说:“(榧子)令人能食,消谷,助筋骨,行营卫,明目。”榧子中所含的大量榧子油,能有效地驱除肠道中绦虫、钩虫、蛲虫、蛔虫、姜片虫等各种寄生虫,具有杀虫而不伤人体正气的特点,是有效的天然驱虫食品。同时,榧子中所含的脂肪油气味微香略甜,能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,改善胃肠道功能状态起到增进食欲,健脾益气,消积化谷的作用。故苏轼在诗中说:“驱禳三彭仇,已我心腹疾”。此外,榧子中的脂肪油还具有润肺、止咳、祛痰以及润肠通便的作用。《本草再新》说榧子可以“治肺火,健脾土,补气化痰,止咳嗽,定咳喘,去瘀生新。”但榧子所含脂肪油较多,易滑肠,故脾虚泄泻及肠滑大便不实者慎服。


榧树的球花(榧花)、枝叶(榧枝叶)、根皮(榧根皮)也可入药。榧花性味苦、平,归胃、大肠经,具有利水杀虫的功效,6~9克煎汤,可治疗水气肿满、蛔虫病。榧枝叶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,煎汤外洗可治疗风湿疮毒。榧根皮性味甘、温,归脾、大肠经,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,9~15克煎汤内服,可治疗风湿肿痛。


蛤蜊


蛤蜊


“海上凡鱼不识名,百千生命一杯羹。无端更号西施舌,重与儿童起妄情。”宋代诗人吕居仁这首《西施舌》诗的背后,还有一个更加凄婉动人的故事:越王勾践借助西施之力消灭吴国之后,想接西施回国,但勾践的王后却害怕西施回国后会受到勾践宠幸,进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,便偷偷命人将西施绑在一块巨石上面,沉到江底溺死。西施死后冤魂不散,化为一种蛤蜊属动物,期待有人找到她,她便吐出丁香小舌,尽诉冤情。南宋诗人王十朋曾吟咏此事说:“吴王无处可招魂,唯有西施舌尚存。曾共君王醉长夜,至今犹得奉芳尊。”


西施舌外表美丽白皙,肉质嫩滑细润,弹劲饱满,肥而不濡,乍触那玉舌,令人神魂发飘,被誉为“海珍之首”。西施舌营养丰富,粗蛋白含量达11.2%,含有18种氨基酸,其中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称“介属之美,无过西施舌”。清人张焘在《津门杂记》诗中说:“灯花楼台一望开,放怀那惜倒金田。朝来饱啖西施舌,不负津门鼓棹来。”郑板桥在《潍县竹枝词》中写道:“大鱼买去送财东,巨口银鳞晓市空。更有诸城来美味,西施舌进玉盘中。”梁实秋先生品尝西施舌说:“一碗清汤,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,初不知何物,主人曰西施舌,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,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。”


西施舌为蛤蜊科蛤蜊属动物,又名车蛤、沙蛤、土匙,以肉入药,含蛤蜊素A、蛤蜊素B等成分。西施舌性味甘、咸、平,归肝经,具有滋阴养血、清热凉肝的作用,用于肝肾阴虚、腰膝酸重、目赤、消渴的治疗。《本草从新》记载西施舌能“补阴,益精,润脏腑,止烦渴”;《随息居饮食谱》认为西施舌能“开胃、滋阴、养心、清热、息风、凉肝、明目。”


“朝为越溪女,暮作吴宫妃。”西施跌宕起伏的身世,曾引起多少人的叹惋,和西施相关的中药,也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。